第一次留意到有維多利亞城界石, 是一年前跟公司職工會舉辦的龍虎山生態導賞團, 在龍虎山克頓道上遇見第三塊界石。由於該界石旁有較詳盡的描述, 包括界石歷史和其他界石位置,因而引起我對尋找其他界石, 和用腳勾劃維城界線的興趣,希望認識香城歷史多一點點。直至最近和大學的師兄弟在群組談起, 原來一眾朋友都有興趣來個主題式行山/郊遊,適逢復活節長假期, 促成是次尋找維多利亞城界石遊。
遊記
要認識早期香城歷史,界石這古蹟就一定`要認識。維多利亞港大家都識,但維多利亞城(下稱維城)指的是什麼地方呢?1841 年,英軍於上環水坑口一帶登陸後,決定將港島西北部發展成類似首都的區域。根據香港法例第一章《釋義及通則條例》附表一, 維多利亞市的界線是:-
“北面界線─海港;
西面界線─由北至南畫一線,穿過內地段1299號的西北角位,並由該角位向南伸展850呎;
南面界線─由西面界線的南端向東畫一線,直至與龍虎山附近高出主要基準面700呎的等高線相接, 即在稱為“利福民的螺釘”的水準標誌 (按地平面嵌於皇家海軍辦事處及海軍船塢膳樓東牆的銅螺 釘的最高點)對下17.833呎相接, 然後沿該等高線畫至與東面界線相接為止;
東面界線─沿銅鑼灣政府碼頭西邊畫一線,跟着沿興發街西邊,續沿高士威道北邊畫至摩頓台,後 沿摩頓台西邊畫至內地段1580號東南角,續以直線延展80呎, 然後沿棉花路北邊,再延至與黃泥涌 谷以東的黃泥涌道西邊相接,續延至內地段1364號東南角, 之後延至與南面界線相接為止。”
要把維城劃界,在1903年,港英政府決定在城市界線上設立界碑 (City Boundary Marker或City Boundary Stone),使大眾更清楚維多利亞城的範圍,亦即是” 四環九約” (註1)。界碑為一四方柱體,頂部呈錐形,高98厘米, 並刻有「CITY BOUNDARY 1903」字樣。
隨着二戰時期及市區擴展,其中一些界碑已經被毀或重新遷移過, 而當時設立界碑的數目和具體位置也難以推考。 目前維城界碑仍有6塊現存。
只要在google map 打維城界石,就可以顯示6塊界石的位置,當中5塊界石都近民居, 公共交通都可到達,如純粹找件界石打個咭,也相當容易。 但如果要6塊界石順序尋找,把維城邊界用腳走一次, 路程其實也頗長,大概20公里左右。我們這群常坐辦公室, 四肢不勤之輩,一天內完走20公里,恐怕體力難以負荷, 況且今次目標是順序尋找界石,部分路線決定以車代步, 節省體力走山路。
在尋找界石的過程中,沿途亦經過不少其他特色景點, 令大家對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地方,在歷史和文化上有更多一點認識。
維城界石之旅由堅尼地城站出發,由城西走到城東。甫出地鐵站, 就見到西環觀龍樓,行過少少就是科士街的石牆樹。 一棵一棵的大樹長在牆上,樹根攀附著石牆,很有生命力的感覺。
沿著域多利道向西一直走,轉入西寧街去到堅尼地城巴士總站, 旁邊就是東華痘局紀念公園,內有東華痘局拱形牌坊及奠基石。 痘局英文名叫small pox hospital,即是專門收容天花患者, 並用中醫藥診治天花的醫院,由第十二任港督卜公(Sir Henry Arthur Blake)於1901年奠基,1910年建成, 後於1938年改為傳染病醫院,並於二戰後拆缷。
東華痘局拱形牌坊 |
奠基石 |
沿西寧街再向西行一會,就見到堅尼地城臨時遊樂場, 1號界石就是座落於這個有無敵海景的足球場旁一個不起眼的位置。 界石樣子平平無奇,上面寫著City Boundary 1903,靜靜地佇立在維城最西邊的一角,整整115年。
離開遊樂場,走上一條長樓梯回到域多利道,向2號界石出發。 2號界石位於薄扶林道,為慳體力和時間, 就決定在域多利道截的士,在薄扶林道84號的富林苑下車, 向香港仔方向走一段小路,就見到在電燈柱旁的一塊界石。 如果不是刻意地找,真的不會發現,原來古蹟就在自己身邊, 起碼我多年前在薄扶林返了好幾年學都不為意有這東西。
3號界石位處龍虎山郊野公園的克頓道,一定要走山路才找到。 沿著薄扶林道走,有個分叉路口,走86-96號的那邊, 走到利嘉大厦旁,有條小山路上山。去到分岔路, 就跟龍虎山郊野公園中草藥園那邊走,就會見到8號涼亭, 旁邊有張枱,上面放著老伯伯為山友準備的熱水和凍滾水。 老伯伯是負責打理中草藥園的晨運之友會成員。
4號界石位處舊山頂道近曉峰閣。由3號到4號, 就要由克頓道沿山路上山頂,沿途經過3號涼亭,還有另一歷史古蹟 — 松林炮台。松林炮台是英軍在香港興建多個海防炮台中地勢最高, 主要為抗衡法俄兩國在十九世紀末的擴張,附近亦建有大量廢棄的營 房,用作後援和休息。二戰時期,炮台在日軍攻擊下損毀嚴重。現時 ,炮台遺址被闢作松林廢堡(Pinewood Battery)郊遊區,並有設有松林廢堡歷史徑(Pinewo od Battery Heritage Trail),去向遊客介紹松林炮台的歷史。 亦設有燒烤場地供遊人使用,用食物的香味發思古之幽情。
燒烤場旁有小徑上山頂。當見到旺過旺角的情景, 就知道已抵夏力道,即環繞山頂行一圈的路徑,不論走左還是右, 都可以去到凌霄閣。盧吉道上途經不少觀景位置, 可飽覽維多利亞港和九龍的景色。
到達凌霄閣,是補給和稍作休息和去洗手間的時間。 涼了一陣冷氣,買了飲品,又出發。見到芬梨道,穿過纜車路軌底, 沿舊山頂道下山。舊山頂道坡度很斜,小心傷膝。 沿途會有零星豪宅,當遙遠見到曉峰閣,在地利根德里的交界, 就見到4號界石。
由於由3號至4號的路程頗遠,花的時間較多,加上已經開始入黑(
跟著沿寶雲道健身徑向東走,見到港安醫院, 沿大坑道轉入藍塘道成和道落跑馬地, 到了黃泥涌道就向銅鑼灣方向行,到聖保祿小學對面就是6號界石。
就是這樣,行路加搭車,完走6塊界石, 用自己對腳刻劃維城的界線對土生土長的地方又多一層認識, 看歷史時又多一層親切感, 歷史從此不再只是停留在紙上的一堆文字, 而是真的在現實中看得見,觸摸得到的遺跡和文化產物。
後記和注意事項⚠️
1. 今次是午餐後出發,就算部分路程以車代腳,都未能在天黑前完走。 建議在早上出發,想沿路花時間睇風景和探訪景點, 一定要預充足時間。
2. 帶定少許乾糧補充體力,在抵達凌霄閣後再補給。
3. 這個路線堅係上高山下斜坡,要留意體力是否能負荷和小心傷膝, 如全程行走,都有19公里。
4. 有些景點如寶雲道的姻緣石我們都由於時間關係沒有去, 有時間可參觀。
5. 我們今次路程由城西向城東走,可考慮由城東走到城西, 即是掉轉頭走,要注意舊山頂道坡度,上斜一定要夠氣。 在城西完成的話,西環較多美味和價錢相宜的下午茶選擇, 還可以順便睇日落。
除了官方紀錄的6塊界石之外,還有一塊位處馬己仙峽道, 未被紀錄的7號界石。該界石並非在1903年竪立, 而是於1920年代竪立的。可惜該界石已於2007年被神秘移走 (註2)。有理由相信於1920年代竪立的界石不只1塊, 但其他於1920年代竪立的界石又在哪裏呢?
註1: 「四環」即今日的西環、中環、上環、下環(灣仔、銅鑼灣),「九約」分別為:第一約(堅尼地城至石塘嘴)、第二約(石塘嘴至西營盤)、第三約(西營盤)、第四約(干諾道西以東半段)、第五約(上環街市至中環街市)、第六約(中環街市至軍器廠街)、第七約(軍器廠街至灣仔道)、第八約(灣仔道至鵝頸街市)及第九約(鵝頸街市至銅鑼灣)。其中第八約及第九約的地段,超出了四環的範圍。
註2: 蘋果日報於2007年8月17日的報導 (請按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